《财米油盐》|5.3%背后,这些“小数”亮了
54 2025-04-05 11:13:40
人心,众人之同心也,所以就利远害,能成养生送死之事也。
《易传》以君子、大人体现天德,提倡理想人格的实现,同时又强调人人都具有这种潜在能力,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。因此,必须首先知本,也就是认识修身的根本道理和明明德的根本道理。
但这不是经过人的改造,由人创造了自然界,而是赋予自然界以人的道德属性,也就是把人的特性投射到自然界。这就是《中庸》反复强调的诚。它虽然提出了格物致知的向外认知的方法,因而不同于反身内求的自我修养,但格物致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明明德,而明德是内在的不是外在的。与其说诚是客观本体的主体化,不如说它是主体的客体化,它把人和自然、主体和客体完全统一起来,实际上是把自然界人化了。生生之谓易、天地之大德曰生就属于这种思想。
诚者物之始,不诚无物。不诚无物不仅仅是从自然界的天道方面来说,而且必须由人的主体活动来实现,必须成己,才能成物。执所言而意得见,心之辨也。
换句话说,他虽然提出了认知理性的问题,却没有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讨论人和自然界的关系,而是从价值论的意义上讨论二者的关系。他认为,经验是知识的基础,而一切经验都是客观的,他强调的是是什么,而不是应当如何,比如对黑白颜色的辨别,靠视觉及其对象,凡视觉健全的人,都知道什么是黑和白,因为他不仅能说出它们,而且能取。在价值观上,墨家是功利主义者。人作为个体存在,力不如牛,走不如马,而牛马为用,何也?曰:人能群,彼不能群也。
心诚而行仁守义,便是认识基础上的实践过程。义作为道德原则,是由外在的人伦关系决定的,并不是内心所固有的。
荀子则强调其客观性,提倡自我改造和社会化的决定作用。故义以分则和,和则一,一则多力,多力则强,强则胜物。[13] 如果说,墨子只是初步提出了心知的思想,那么后期墨家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点,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认知学说。凡人有所一同,饥而欲食,寒而欲暖,劳而欲息,好利而恶害,是人之所生而有也,是无待而然者也,是禹桀之所同也。
后期墨家完全摆脱了墨子的宗教神学思想,同时彻底否定了儒家的道德人性论,从而确立了认识论的主体思想。对于仁义等伦理学问题,后期墨家也从逻辑概念上进行了讨论,批判了儒家的某些说法,表现了理智主义的特点。这同墨家的经验主义认识论是互相联系的。这不仅同道家所谓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[7]、五色乱目使目不明,……五声乱耳使耳不聪[8]等绝圣弃智的思想不同,而且同儒家所强调的耳之于声、目之于色只能产生善恶、好恶、美丑等情感体验,因而作出价值判断有很大区别。
虽然墨子更强调耳目见闻等感性经验的可靠性,还没有明确提出理性思维的重要性,他认为,证明一切知识之真假、有无的标准,是百姓耳目之实[10]。伏术为学,专心一志,思索熟察,加日悬久,积善而不息,则通于神明,参于天地矣。
礼有三本:天地者,生之本也。但这不是自律论者所说的自由意志,而是建立在认知理性基础上的意志行为。
[55]人之欲为善者,为性恶也。中国古代的心性论,都要归结到天人关系问题。其为仁内也,义外也,举爱与所利也,是狂举也。这虽然同孟子的反身而诚并不完全相同,但他把认知理性局限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,重视人的社会关系超过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,并以此作为实现人和自然界统一的最高价值尺度,终于走上了儒家的天人合一论。荀子虽提倡性恶论,把伦理道德看作是外在的价值原则,但他和孟子一样,提倡人人皆可以为舜禹,人人皆可以成圣人,因为在他看来,圣人不是天生的,而是靠学习积累形成的。[64]天既然是礼的根源,自然也是道德的最后根源,因为道德直接来源于礼义,归根到底来源于天。
[14] 说明人具有认知能力,人的生命就在于形体和认识的结合。孟子赋予人性以先验的道德属性,认为人人皆有内在的道德情感和需要,荀子却断然否定有任何先验的道德性,恢复了人的生物性的本来面目,因而出现了所谓性善与性恶之争。
以人性为仁义,犹以杞柳为桮棬。他认为,人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,这是人的主体能动性的表现。
这些都是一般认识论的问题。[29] 但这同他的生之谓性说,实际上并不完全一致。
墨子一方面保留了天的地位,给宗教留下了很大地盘,以此作为道德价值的来源。通过这种严密的逻辑论证,否定了儒家以仁义为内的道德人性论。唯仁之为守,唯义之为行。道者,非天之道,非地之道,人之所以道也,君子之所道也。
[48] 察者思虑分辨,行者实践体验。认识了人之所以为人,也就认识了天之所以为天。
比如仁内义外之说,这本是告子提出的一个命题,即认为仁是内在的,义是外在的。心和礼义是认知关系,当客观的社会规范经过认识,转化为理性原则时,人的自然本性也就被改造了。
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,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。人之所以能群,是由于有分,分是社会等级制度和阶级关系的体现,也就是他所说的义。
所谓贵良宝者,可以利民也。总之,赖其力者生,不赖其力者不生。在承认人性生而具有这一点上,荀、孟是相同的,但区别恰恰也在这里。这里,心只能起认知作用,并不是内在的情感需要。
这正是儒墨两家的重要区别。故人之所以为人者,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,以其有辨也。
荀子主张志意修,德行厚,知虑明[42],就是指心而言的。他们都提倡人的主体性原则,但孟子侧重于道德主体性,即道德实践的能动性。
吾弟则爱之,秦人之弟则不爱也,是以我为悦者也,故谓之内。他把知性看作是人的本质属性,并且发展出认识论和逻辑学,在先秦诸子中,是认知学派的重要代表。